半月谈评论员 张志勇
“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、成才观、教育观,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,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。”2024年、2025年,教育部接续实施“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活动”、“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”,充分彰显了基础教育战线坚持教育政治属性、人民属性、战略属性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促进亿万儿童健康成长的决心与定力。
没有规矩不成方圆。教育部围绕学校政治和意识形态安全、课程开设、作业布置、日常考试、学生睡眠、上学时间、学校招生、升学率或考试成绩管理、平等对待学生、校规校纪条款制定、防范校园欺凌、校园安全排查、食品安全管理、教材教辅选用、校服选购、收费管理等16个方面,依据教育法律法规,形成负面管理清单,明确严禁触碰或违犯的具体行为。由此,划清边界、明晰规矩、完善机制,为净化教育环境、优化教育生态、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制度支撑。
“16项负面清单”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。它摒弃了传统管理规定侧重“应当如何”的正面引导,转而依法依规清晰界定“哪些不可为”,把原则性的规范转化为可执行的行为禁令,为学校办学和教师从教划出清晰红线,使基础教育管理有标可依、有据可查、有章可循,极大地提升了基础教育的管理效能。
“16项负面清单”正在塑造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新秩序。两年来,教育系统以“任尔东西南北风、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定力,持续推进清单管理:在教材教辅选用、校服选购、食堂管理等方面侵害家长利益的行为得到系统治理;违背教育公平、制造教育焦虑的各种招生行为得到全面规范;违背党的教育方针,不执行国家课程方案,挤占德育、体育、美育、劳动教育、综合实践活动课时,破坏学生全面发展的做法持续纠偏;违背教育规律、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超前学习、超量作业、频繁考试、违规补课的现象得到有序清理。
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,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,需要持续发力、久久为功。用好“16项负面清单管理”机制,重构基础教育管理秩序,关键在于把“破”与“立”统筹起来。“破”就是把“禁止”的文章做到底,用好“16项负面清单”这把手术刀坚决切除基础教育领域的沉疴痼疾;“立”就是把“改革”的文章做扎实,以改革创新为牵引重塑学校、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关系,优化基础教育生态。为此,要在凝聚社会教育共识上下功夫,引导学校、家庭和社会由衷认同“16项负面清单”;要在回应家长教育关切上下功夫,切实提升个性化、差异化教育服务供给;要在加强社会教育共治上下功夫,推动学校、家庭和社会同向同行、协同育人。
(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)